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电影节主席伊格(Igor)先生是一位塞尔维亚人,生得高大威猛,说话与神情却十分温和。早几年与妻子合作拍过几部纪录片,提起这几部片子,伊格先生甚至有些腼腆,认为它们拍得不够好。在自己继续拍纪录片与组织纪录片电影节之间,他认真做了选择,最后还是更加宁愿给别人搭建平台,让别的同行们拍的片子能够与观众交流,当然也是让同行们之间的互相交流。

电影节的名称为“one world”直译为“同一个世界”,就像咱们奥运会口号的前一半,已经有人翻译为“四海一家”,也不错。这是一个纪录片的电影节,今年共收到约1500部影片,最后推选123部拿出来与观众见面。参赛的片子要求是两年之内制作的,比如今年是2009年,那么2007年与2008年制作的影片都可以参赛,但是展映的单元可以放宽至5年。

影片来源一部分是靠电影节网站公布的信息,由制作者自己寄来,也有是前一年的评委推荐而来,还有一些是电影节的工作人员,去别的电影节发现某部有意思的影片,也拿到自己的电影节上来。由于影片是全世界各地来的,评委也是来自世界各地。今年的评委有来自缅甸、白俄罗斯,南非等,有一位古巴评委未能成行。

这么多影片在布拉格的十个场所放映,其中大多是正常的电影院,观众需要买票入场,价格是一般电影的一半,即大约60-70个克郎(不到25元人民币)。中国纪录片导演黄文海制作的《我们》,是该电影节的工作人员在08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发现的。这部关于中国当下生活的影片,引起了布拉格观众很大的兴趣,第一场是在布拉格城市图书馆放映的,大约有100名观众观看了影片,让人好生感动。因为这部影片,即使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也显得有些沉闷。第二场观众的人数大约有两百人。因为导演不在,影片放映之后,本人两次被拉到主席台上,回答热情的捷克观众各式各样的问题。

在大银幕上观看这部影片的感受,与在家看DVD有所不同。先讲一条吧,就是拍摄纪录片虽然不搞现场布置,但是也要注意采光,否则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看起来,就有些暗了。

实际上我很喜欢黄文海的这部片子。但这是朋友的电脑,这部电脑的书写方式,让人感觉是在受罪,暂时难以展开谈了,先写到这里。

话题:



0

推荐

崔卫平

崔卫平

10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小时候浑浑噩噩 上课做小动作 老师讲课听不懂 考试勉强及格 被文化革命的飓风 一举刮到大街上 看大字报 听别人议论 观看战斗表演 从此对这个世界有了兴趣 觉得那是一个变化莫测 日新月异的场所 经常会有神奇的东西出现 不记得路是因为 道路这种东西 不是停留在那里 而是会自动生长 自动延展的 下次遇见它的时候 它就朝别的方向转过去了 记了也没用 观看变换的世界 也参与它的变换 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最喜欢的小说有《老实人》 做人做公民的榜样是伏尔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