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影院里经受了视觉冲击之后,饶有兴致地拿起了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书中恰当提到了《鲁宾逊漂流记》,提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表明该书拥有一个同样的向陌生世界进军的雄心,这个雄心可以往前追溯好几百年。然而在今天的时代,这种雄心又发生了某种转变。当然肯定不是征服,不把所到之处称之为“蛮荒之地”。甚至也不仅仅是好奇心。


  曾经被出版商拒绝的前100页,看起来与后面海上历险无关,然而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是整个故事的导言部分。它交替穿插着对于动物园和对于信仰的认识,释放了某些有所交叉又有所区分的立场。


  需要将陌生的对象当作陌生的对象,不要以人类自己的眼光来覆盖它们,轻易跨越了应该守住的界限。小说一上来批驳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看法,即认为狮子或猎豹是自由的,当它们吃饱了之后,便在热带草原上闲逛,迈着悠闲高贵的步伐,展示其完美身材。实际上,野生环境中的动物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还是个体关系上都不自由。很多动物性情保守,最微小的变化都会使它们心烦意乱,他们只是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地方,而非因为自由。


  那场关于老虎的戏,不是无足轻重的。身为父亲不惜以那样一种严厉的方式,希望两个儿子永远记住,不要靠近笼子,不要把手伸过去,不要把老虎当作朋友。老虎有老虎的本能或心,它们看上去离你很近,但是永远离你很远。那是因为不同的生命,不同的个体,因而有了不同的中心,和所面临的不同世界。


  人类世界与动物界相似,然而,他们又有着自己的精神之邦,有他们从地面上升飞翔的去处。精神上的东西,则不应该有地盘、地域、领地的区分,而有可能是互相容纳、互相对话、平行共处的。这就是为什么Pi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内,相继成为印度教徒、基督教徒之后,又信了伊斯兰教。同时身为三大教派的信徒,这看上去有点孩子气,然而15岁正是灵魂苏醒的年龄,是心灵最为柔软的时期,在这个年龄上偏见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来,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将来遥远的事。


  这真是一部有意思的小说,如此贴切地释放了今天人们的视界——它不是人类中心的,而是将世界上的其他存在放到同一平台之上,包括陆地上的动物、海里的动物、深海里的动物,飞出海面的鱼类以及大海本身、风暴、刺目的太阳等,平等地纳入叙述之中。它也不是个人中心的,而是个人在面对他者(与帕克、与变幻莫测的自然条件、不同的上帝)时,大大调整了自己原先的立场,丰富了自身。因此,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小说,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世界”的小说。


  当我们说“世界”时,是说的什么呢?
  先来看看“存在于世界”之前的情况吧。


  当然世界本身始终存在于那儿,但是很可能,在许多情况之下,人们并没有进入世界,没有获得一种世界性的视野。这里不是指的一个人没有出过远门,没有去过遥远的国度,而是指他是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跃出自身,准备接受并能够接受外部世界,准备并能够处理那些从未见过的陌生事物,与陌生的人们打交道并与之相处。


  我们能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首先是因为存在于自身身体的四堵墙之内。我们全身的皮肤,将我们从内部紧紧裹着,也裹着一个黑暗的生命意志。称之为“黑暗”,指的是人身上的那些动物性本能,人需要满足于肉体需要,听命于自身内部的召唤。阿伦特在论及人的“自由”与“必然性”的时候,指出人的不自由并非仅仅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人的内部,来自肉体对于生活必需品的要求。填饱肚子是人必须面对的自己身上的“必然性”,满足“喂养”产生出最严厉的“不平等中心”,即家庭,这是强制与暴力的最初源泉。


  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分别。人们熟悉自己的身体,关注它,感受它,伺候它,小心翼翼,如同伺候一个暴君,它有时候讲道理,有时候却表现得反复无常。它仅仅朝向自身,意志昏沉,内卷封闭,全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别人或者别的事物存在。最极端的情况,在这本少年Pi的书中也有描绘,就是向日本赔偿公司讲述的那个故事。这时候的人性,表现得横冲直撞,不管不顾,眼睛里自认得他自己。他也许也不认得自己,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一心一意沉湎于自身黑暗,忘记了自己的人类身份。处于这种状况,正好处于世界的“反面”。
  还有一种极端的状况,就是强制性地令别人处于这种停留于喂养的黑暗当中,将他们当作动物。奴隶就属于这种悲惨状况,他们被称之为 “会说话的牲口”。除了埋头干活和吃饭,不得朝自己之外的世界张望一眼,不得对世界事务发言,也不得对自身事务发言。当然,奴隶也可以谈恋爱,体验恋爱的“美好”,以及生儿育女,奴隶之间也有不打架的。但是他们的额头上留有奴隶的烙印,被规定为“吃喝拉撒”的生活,剥夺了他们身上其他美好和有力的东西。


  不排除有人认为奴隶的这种“无世界性”的状态是最好的。当一只缩头乌龟,躲进个人掩体当中,退守一己肉体的需求及感受,响应自己体内黑暗的要求,一心一意谋求自身利益和达致个人目的,过一种密不通风的生活,像海子在诗里说的,两眼紧闭像“一根绳子”。哈维尔说过一种“消费个人”便如此。满足于选择哪一种冰箱或者洗衣机的“自由”,对身外的事情不闻不问。而实际上,这并非“自由”,而是一种被剥夺之后的幻觉而已,是接受奴役浑然不知而已。看起来表面上“独立于”这个世界,其实是被剥夺了“世界性”。


  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是指从跃出自身才能获得的“视野”,是人们从私人隐蔽处走出来之后,“升入”人人都能够看见、能够进入并互相分享的那些领域,这是一个溢光流彩、千姿百态的天地,丰富性、多元化构成了万物齐鸣的宏大格局。每一个事物都在其中得到安顿,构成了每一个大小不同的出发点,召唤我们归还其本身,尊重其富有差异的存在。


  来到这样一个世界上,意味着来到一个陌生场所,来到一个异己的世界。就像Pi的动物园里每一种生命都围绕着自己生命的内核。跳到他的救生艇上的老虎帕克,他遇见的星辰海浪,尤其是食人岛上那些匪夷所思的迹象,都不是前来呵护他的,像他的父母那样,而是有着自身存在的起点和逻辑,构成了与他这个人之间的对立对峙。


  人类社会首先也是这样。每一个你遇见的人,他虽然操着与你相同的语言,有着与你相同的面貌或者身材,但是他的生命意志及其构成的个人利益,与你相差很大。他不可能以你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以你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他是他自己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生长空间。至少,他不是因为赞同你、保护你而出现在你身边的。


  这是一个“无数视点同时在场”的世界。差异意味着挑战。但是情况并不是你想象的,是人们故意与你过不过,是故意向你发出挑衅,想要让你丢尽颜面,不是这样的。而是他生来站在他自己的那个位置上,用他自己生命的脉搏响应周围世界的召唤,用他自己生命的节律释放他生命的信息。那是他生命的需要,表达的需要。


  这正像现在的微博,那正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场所,是广场,或者大卖场。从早到晚,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五光十色的人们,带着他们意见,带着他们的各种五花八门的看法。如果说“思想”是对这个世界的礼物,是一种奉献,那么有人牵来一头牛,有人抱着一只母鸡,有人举着一只冰激凌,有人带来土豆或者胡萝卜,有人手上拿着刚刚看完“少年派”的影院残票。


  Pi在海上流浪冒险,我们每日在微博上冒险,承受不同意见的风浪,像个英俊少年似的。这个人这回与自己相同一致,下一次却面目全非,与自己完全相左,突然让人措手不及。而所谓粉丝,也不是为了支持你,而是为了围观你,为了在某个时刻给你狠狠拍砖。如果我们不是因为封闭或者衰退造成的僵化僵死,那么承受这个不同世界的压力,是天经地义的。冒险本身是个神奇的经历,而是也可能是力量的来源。


  这便是我们在今天面临的现实处境。在我们谈论各种规则之前,需要了解到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就不是一个美德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拥有对于这个世界的“现实感”的问题。
  当然,人与动物不同在于,人有语言,可以运用语言来沟通他们之间的差异,不至于像动物那样要么你死我活,要么失望悲哀地离开。


  (我们如何学习讨论之十五)


  原载《经济观察报》2012年12月14日 

话题:



0

推荐

崔卫平

崔卫平

10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小时候浑浑噩噩 上课做小动作 老师讲课听不懂 考试勉强及格 被文化革命的飓风 一举刮到大街上 看大字报 听别人议论 观看战斗表演 从此对这个世界有了兴趣 觉得那是一个变化莫测 日新月异的场所 经常会有神奇的东西出现 不记得路是因为 道路这种东西 不是停留在那里 而是会自动生长 自动延展的 下次遇见它的时候 它就朝别的方向转过去了 记了也没用 观看变换的世界 也参与它的变换 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最喜欢的小说有《老实人》 做人做公民的榜样是伏尔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