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去年(2008年)8月下旬,应该是8月24日或25日,我与一干人乘坐大巴,来到新疆中西部的库车县。抵达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临下车前向导反复叮咛,在这个地方不要“单独行动”,“千万千万”。

尽管此前一路上遇到打开书包检查的现象,但是像这么严肃的叮咛,还是第一次见到。我的好奇心被适时地激发出来。认真想了想,仿佛此地不久前有什么事情,但是不敢确定。

晚饭后来到旅馆附近的网吧。一查,果然,在8月10日这天凌晨(仅仅半个月前),库车县城之内发生了多处爆炸,结果十一人死亡五人受伤,应该是很严重的了。

当即决定必须“单独行动”。理由是不能被“恐惧”所支配,不能接受“生活在恐惧中”这样的指令。若是在恐惧的主导之下,人们便不能得出对于事情的正当认识和判断。眼下的情况到底如何?需要自己亲身去经历。还想到的是,我们来一两天,就怕这怕那,那么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怎么办呢?

第二天早早起来了,必须在大部队集合之前赶回来。在旅馆门前叫出租车,先是来了一辆,对司机说“上街”、“去城里”。不知为什么,这位大约三十多岁的男子看了我一会儿,没有开口,随即将车开走了。

很快来了第二辆,司机同样是维族人,更为年轻一些。上车后,我称自己是“去城里的商店”。这位老兄不说话,不知道什么意思。我又加了一句,运用刚刚学来的知识,说“去巴扎”,即去商店。

在车上谈了几句天气之类不相干的话题,该仁兄依旧不回答,我也赶紧闭嘴。结果他在一家超市门口停了下来,说“到了”。我一看,此时超市还没有开门,而且我也没有任何买东西的念头,便又对他说“请接着走,去大巴扎”。他马上回答说“老城?”我说“是。谢谢您了”。

我不敢说是否是因为他得到了“表扬”,还是这个地点令他感到愉快,他渐渐地变得活跃起来了,开始有问有答:“您有几个孩子?”“三个”。“男孩女孩?”“大的是女孩,小的两个男孩”。“上学了吗?”“大的女孩上学了”。

回答得十分简单,也有些他没有回答。我终于明白了实际上存在着不小的语言障碍。他基本上明白我的意思,但是找不出恰当的词汇,来传达他自己的意思。我多少有些纳闷。此人三十岁以内,应该上过学。而且开出租车与外界打交道比较多,怎么会有交流的问题?

早晨清凉。他带我在老城逛了一圈,还将我带到旧王府的大门外。此时才七点来钟,王府已经开放,可惜我的时间不允许。谓之“老城”,除了老城墙之外,还是一个物资集聚地,人们在这里做生意。路边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地摊,摆着当地的一些土特产,看上去人们依旧在过着自己的日子。看不出任何紧张迹象。做生意的有男人也有女人,年长者居多。

这就是人们和平的日常生活,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愿意过的平凡日子。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顽强地表现自己,而不可轻易地被抹杀。即使遇到了中断,人们还是尽快希望回到自己生活的轨道。这个叫做“库车”的地方,尽管对我们来说是那么陌生遥远,但也是一片人们生活于其上久矣的热土啊。

我不断地向这位司机请教。有关他自己的生活,他表述得最为清楚流利。他谈到了出租车每月的份子钱(不多,很少),他自己每月的收入,他们夫妻在小城的郊区租了一间房子,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等等。

“那是县人民医院!”他主动告诉我。他的妻子有一次就是在那里生孩子的。“其余是在家里生的吗?”他的回答语焉不详,又碰到语言障碍了,或者是我的听力障碍。我最终没有了解到的是,他到底上学上到什么程度?他好像始终没有明白我的问题。

他最感慨的是,今年的旅客明显减少了,“不到往年的十分之一(或是‘四分之一’)。都去北京看奥运了。”这个当然是。但是,是否也与十多天前发生的事情有关呢?对于我等外地人,安全是一个绝佳的理由,然而这是否也造成或帮助造成某种隔阂呢?我们一定需要这种隔离和隔阂吗?一定需要将这里普通的人们和生活,挡在自己的视线之外?如同将这个和平宁静的早晨,拒绝在自己的视线之外?

等到他送我回到旅馆,我们已经谈得十分融洽了,互相之间都很放松,显然建立起了某种信任。这之后我想了整整两天:如果不是谈了那么多,我便可能有理由将他因为语言带来的退缩迟疑,看成是某种不信任、某种疑惧甚至某种敌意。我们多么容易在一厢情愿的想象中,造成对于他人的误解啊。

而我作为一个外乡人,来自千里之外,为什么却会觉得自己的语言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在我的流畅表达背后,是否也会存在某种隐藏的问题?凭什么在这个地方,我会依然是一副“主人”的派头,而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客人”?我的“自在”,是否是造成他“不自在”的根源之一?毕竟,这是他的家乡,而不是我的。

我们有意无意之间造成的隔阂还有多少?尤其是因为恐惧而导致的?由恐惧导致隔阂,而隔阂则再度导致更大的恐惧?如此恶性循环,生生不已。而许多这些隔阂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和人性,对于他人的生活与人性,造成了多少损害?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但是其影响必定是深远的。也许稍微做点努力,有时候仅仅是举手之劳,情况就会有所改善。由此看来,需要去掉恐惧,这之后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名和平的使者。

去年在途中,没有时间将这些写出来。

2009年7月8日

话题:



0

推荐

崔卫平

崔卫平

10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小时候浑浑噩噩 上课做小动作 老师讲课听不懂 考试勉强及格 被文化革命的飓风 一举刮到大街上 看大字报 听别人议论 观看战斗表演 从此对这个世界有了兴趣 觉得那是一个变化莫测 日新月异的场所 经常会有神奇的东西出现 不记得路是因为 道路这种东西 不是停留在那里 而是会自动生长 自动延展的 下次遇见它的时候 它就朝别的方向转过去了 记了也没用 观看变换的世界 也参与它的变换 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最喜欢的小说有《老实人》 做人做公民的榜样是伏尔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