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是政治的就不是维稳的,是维稳的就不是政治的
  将来的人们会用什么来称呼我们这个年代?“维稳”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维稳年代”会变得如同“大饥荒”、“文革”、“改革开放”一样,用来标明某个历史时期。
  维稳着眼于当下。因此,对于我们民族来说,从来没有像这个年代,丧失了任何对于前景的期待。不论是“平等”、“自由”、“不受支配”这些现代展望,还是“耕者有其田”这样古老朴素的愿望,都变得无从谈起。没有未来,便缺少了信心。
  维稳着眼于效果。只要达到维稳的目标,哪怕不惜一切。于是,在维稳所“不惜”和“不屑”的对象中,受到伤害最深的是我们民族的价值观,是能够将我们民族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利益总是分化的,分化的利益组成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但是通过认同某些价值观,依据某些共同的价值观,人们互相之间可以找到辨认,找到联合。
  维稳着眼于少数人。他们人数的数量,在我们民族当中,也许是一个可以省略的百分比。然而他们像某个“神圣家族”,可以不顾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和意志,拒绝社会进步的要求,乃至锁住我们民族朝向明天的脚步。2010年关于“政改”的话题不了了之,谈论政改甚至遭到强力压制,结果堵塞了这个体制所能够释放的进步空间,切断了与社会对话的最后纽带。
  维稳最终诉诸于暴力,从而结束了从前那段“意识形态的历史”。无论如何,“意识形态”还是希望通过一套言辞,编织一些华丽外衣,哪怕与实际不符,但其中多少还有一些说服人的意思。维稳年代,意识形态的面具滑落在地。
  暴力是从结束言辞的地方开始的。政治的方式主要是言辞,是不同背景、不同利益的人们之间的互相商谈,是通过对话、协商,让种种分歧得到呈现和整合。衡量一个好的政治秩序的标准,看它是否能够给不同利益诉求提供释放的渠道,尤其是给那些因不同原因在不同时期受到压抑的人们提供空间。因此,运用暴力来维稳的年代,则是一个取消政治的年代,是排除任何政治途径的年代,是将政治丢弃到垃圾箱里的年代。
  我用过一个权力“内卷化”的说法。在广大社会面前,它向内卷缩萎缩,而不是向外延伸延展。维稳则是它的集中体现。一切朝向自身内部,一切集中在自身内部,一切归纳为自身内部。不打算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
  这就产生了清华大学学者分析报告中所指出的“越维越不稳”的现实。所谓“不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视为社会仍然显示出蓬蓬勃勃的景象,社会各界仍然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自身的利益诉求。人们每天不管是打开报纸,还是坐在电脑面前,都会感到一个海洋般涌动的社会,无限的潮汐和能量,各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点,五光十色的喧响,包括持续的、毫不客气的批评。
  需要有人想一想——这个世界的根基以及权力的根基,不可能在某个深宫之内,在某个“神圣家族”的手上,那是一个颠倒了的幻觉,是一个头足倒置的世界观。恰恰相反,根基在于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活意志,每个人的利益要求,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要求,而不是少数人的要求,平等地对待所有社会成员,而不是给少数人以特权待遇,提供这样的背景和秩序,才是今天名副其实的政治行为。
  因此,“政治维稳”是一个毫无根据的说法。有维稳就没有政治,维稳年代就是一个没有政治的年代。因为维稳取消了政治,所以应该取消维稳。
  在某种程度上,如果说“人性”与“个人”是八十年代的关键词,“经济”和“市场”九十年代之后的关键词,那么,从现在开始,“政治”与“社会”将重新回到人们当中来,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和中心。那将是每一个人“同意的政治”,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相连结和共同分享的社会。
  (该文年初为某刊物所写,结果被毙)
 

话题:



0

推荐

崔卫平

崔卫平

10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小时候浑浑噩噩 上课做小动作 老师讲课听不懂 考试勉强及格 被文化革命的飓风 一举刮到大街上 看大字报 听别人议论 观看战斗表演 从此对这个世界有了兴趣 觉得那是一个变化莫测 日新月异的场所 经常会有神奇的东西出现 不记得路是因为 道路这种东西 不是停留在那里 而是会自动生长 自动延展的 下次遇见它的时候 它就朝别的方向转过去了 记了也没用 观看变换的世界 也参与它的变换 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最喜欢的小说有《老实人》 做人做公民的榜样是伏尔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