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最初拿到一个叫做《替补演员》的剧本,他是这么说的:“这个剧本看起来有《彗星美人》的感觉,但是其中的惊悚元素又是彻头彻尾的罗曼?波兰斯基的面孔,那些双重人格和虚实莫辩的幻想和对手,又是脱胎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双重人格》。”从这个剧本中发展出来即是这部《黑天鹅》,饰演女主角的娜塔莉?波特曼因此而成为新近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有关波兰斯基,阿罗诺夫斯基又提到了《冷血惊魂》和《怪房客》这两部影片。
 

这是典型的后现代语境。人们在谈论一个东西时,不必强调它的原创性,而是更宁愿指出它与此前某些东西的渊源,这丝毫也没有降低它本身的价值,反而更让人觉得它是可信和可以理解的,同时传达出有关自身的一种低调态度。意大利小说家艾科在谈到何谓“后现代”时说,这就像两个年轻人谈恋爱,他们不是直接地说“我爱你”,而是说——像谁谁谁说过的那样,“我爱你”。因此,在今天谈论某部电影,最理想的情况是同时谈论与此相关的多部影片,比较它们的差异所在,并找出新的贡献。借着这部《黑天鹅》,我们也正好可以回顾当年这些激动人心的影片。

中文翻译为《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为1951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这部影片同时还获得其他一大堆奖项如最佳导演等。如果要看电影曾经有多么辉煌,它如何创造了一个丰富闪烁的魔幻世界,那么请看这部影片吧。而它的主要成功,也许是因为女主角贝蒂?戴维斯魅力四射的表演,以及她那嘶哑刺耳的嗓音(她当时正与丈夫吵架要离婚),而她居然却没有获得当年最佳女主角!

戴维斯在其中扮演一个与自己十分类似的女演员。天分极高,但是不谙世事;功成名就,然而任性恣情。取代她的人适时出现了,这就是那个名叫爱娃的女孩。她编造自己的历史,勾引他人的丈夫,利用报馆评论员,乃至直接要挟她的恩人。一切得以奏效,还在于她拥有一张清纯的外貌,她看上去诚恳、真挚,善解人意。在这个表象后面,却是冷静计算、工于心计。

如果不是涉及演员,这个一心想往上爬的角色也许没有这么大的张力。然而演员这个行业本身,就包含真真假假的含义。当爱娃对别人撒谎时,她仿佛先是相信了自己编造的谎言;她一心想要的东西,仿佛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事实;她自己相信的东西,别人则不可不信。她能够无中生有地制造一切,弄得人人都在谈论她。

将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用来积累能量,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艺术,爱娃从“替补演员”

走向了前台,她获得了成功。这是为这部新片《黑天鹅》所继承下来的某个内核。然而,在人物的精神状态方面,新导演还是向波兰斯基学习了更多东西。

波兰斯基与那位同样是来自波兰的诗人米沃什(1980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某些相似之处,那就是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一个天生的异类。一部《水中刀》(1962)奠定了波兰斯基在波兰电影中的地位,这部影片在今天看来,仍然如同绝响。其冷峻、阴郁的画面与气氛,不仅与当时波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欢快气氛不相吻合,也与一个不足30岁的年轻人不相吻合。这应该与他幼年与父母一道进集中营有关,他的母亲没有等到出来的那一天。

这部《冷血惊魂》(Repulsion ,1965)有一个“前68年”的背景,弗洛伊德式的对于女性的认识占了上风,她们为自身的“匮乏”烦恼不已。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卡洛在一个美容店上班,生活灰色单调。覆盖顾客们在脸上的厚厚面膜,也覆盖了这个女孩通往世界的道路。在这个场合人们所谈论的,更像是白日梦之后的剩余物:抱怨和牢骚。卡洛与姐姐同住一个公寓,姐姐与男友的交往种种,让她感到十分心烦。对于异性的恐惧,逐渐演变为受虐的幻想和梦魇。

从她身上长出来的那些鬼魅,一举成了她的世界本身。她头脑中的幻影,被当做了更为真实的存在。她感到自己被强暴,将自己的男友误认为敌人,那些罪恶的手从黑暗走廊的墙壁伸出来像草丛一般。一些细节如碟子里始终残存的半只兔子,没有插电的熨衣动作,帮助制造了这部影片的惊悚气氛。抛开那些关于女性的逼仄见解,将她视为一个在现代世界中孤独无依的人,也许更为恰当。当一个人掉进彻头彻尾的隔绝及由此带来的无依无靠当中,能够滋养和支配她的,便只有房间里的空空回响。

其中有个细节在这部《黑天鹅》得到响应。那就是卡洛不停地咬破自己的手指,不得不白天带着一只橡皮手套。这种孩子气的做法,是以自残的方式来缓解内心里的紧张。由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新电影里的主角妮娜,也需要不停地用手指抓破自己的后背,直到渗出血来。

《怪房客》(1976)仍然是幽闭的环境、封闭的个人,然而这回是一群内心霉变、心怀恶毒的人们。新房客住到了老房客的屋子里,老房客(一位年轻女性)不久前从这个屋里的窗户里跳楼自杀。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新房客还到医院看望了她,她被绑带紧紧绑在床上的样子令他难忘。继而他发现,周围的人们都用某种奇怪的眼光在看着他,期待他成为原先的那一位老房客,包括他吃饭坐的位置、抽烟的牌子等。

他与另一位年轻女性上了床,却发现她与老房客之间存在亲密关系,她们也曾在这同一张床上。受着这些模糊暧昧的指引,新房客的行为逐渐怪异起来。他买来女装,涂脂抹粉,化妆成老房客的模样,不由自主地跳进人们为他所设的陷阱,以此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然而他们的要求不仅于此,绳索越拉越紧,他们希望他再次死掉。当他终于爬到窗户外面,所有楼道里的人们开始鼓起掌来,作为看客他们感到心满意足。为了让他们看个够,这位怪房客跳下来一次,又爬上去,再跳下来,看客们的快感达到了高潮。

从集中营里出来的波兰斯基,对于人性的洞察力,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这是波兰斯基影片中最为具有社会批判性的一部。面对他人的灾难,人们仿佛喜欢以幸灾乐祸的方式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证明他们自己的脚下是稳固的。如果能够看到“他人的血”(波伏娃),那真是再好不过。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新房客在从自己的洗手间朝对面望过去,竟然看到的是自己的形象,这一点在《黑天鹅》里再度出现。在那个长长的、黑黑的通道里,对面走过来的,竟是一个与波特曼长得十分相近的人。同样,那位坐在盥洗室的地上用小刀摸自己脖子的人,也正是波特曼本人。一个人有两个分身,这说明了什么?那是另外一个陌异的自己正在身上疯长。

波特曼去看望躺在病床上前领舞贝丝,她血肉模糊的受伤的腿,令人想起《怪房客》里,新房客去看奄奄一息的老房客。好吧,所有这些元素都已经现成:一心向往成功,为之不惜一切,同时羽毛未丰、仍然陷于不确定、不安全(《彗星美人》);因长时间幽闭而十分脆弱,头脑里充塞着可怕的幻想(《冷血惊魂》);遵循某个心理暗示,从而释放出自己体内的不熟悉的能量(《怪房客》)。然而这部《黑天鹅》又是一部有着自己完整叙事的影片,它有着自己足够的叙事动力,足够的生长空间,足够向外发育的枝条与天空。

这不是一部心理片。在心理片中,人物的行为动机仅仅出于个人心理及其变异。而在《黑天鹅》中,有着非常具体的情景规定,那就是波特曼在舞剧《天鹅湖》演出中,要同时扮演白天鹅与黑天鹅。这是一个打破常规的要求。在传统中,白天鹅与黑天鹅泾渭分明,白天鹅代表着善良、圣洁、高贵,黑天鹅代表着邪恶、诱惑和破坏性,即“善恶二元论”。新演出所要求的改动,也许反映了今天的人们对于人性认识的新进展:人们不再认为恶是一种远离自身的力量,它就在近处不远,在自己身体内部某个地方潜伏着。

这个看法实际上也包含了对于什么是“恶”的一种修正。恶不仅是恶本身,恶的做法,恶所造成的伤害,而且还在对于“恶”表现得一无所知,对于自己身上存在的“人性恶”的种子懵然无知,做出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很多恶行正是这样发生的。人们以为自己正在投入一件轰轰烈烈的善举,但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早已走上了邪路。比如文革。他们看起来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了恶事,然而正是这个所谓“不知情”,恰恰成了恶的源头。在这个意义上,无知即恶。让黑天鹅与白天鹅融为一体,是对于“恶”的新认识。
 

让扮演白天鹅的演员同时扮演黑天鹅,这是一个挑战。它意味着,这个白天鹅的身体,能够体验得到黑天鹅的激情,黑天鹅的野心,黑天鹅的力量。在黑天鹅身上那些活跃的因素,在白天鹅身上也是活跃的和生根的。恶对于白天鹅来说,并不是消极和令她陷入困顿的东西,而是令她发出光彩来的另一种可能性。

让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这意味着将一个人裂解为两个人。需要为这个想法找到表现的途径。导演的做法是,“最好的方式是让舞台上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有所呼应”。阿罗诺夫斯基说:“如果舞台上的人物有了分裂的倾向,那么现实中的人物的分裂就可以更加完美而且有理由;如果现实中的人物有了分裂,那么也可以反过头来促使舞台上的这种分裂更为彻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换句话来说,为了在舞台上完成这个双重角色,需要在现实中为妮娜准备另外一份生活,让她能够感受到她此前不甚熟悉的那些激情。原本的妮娜,身着粉色外套,虽然28岁了还像个“小萝莉”,是母亲眼中的“sweet girl”。她的母亲也曾经是一位芭蕾舞演员,不慎怀了孕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把全部心思集中在培养女儿身上,充当了女儿与世界之间的壁垒。封闭的环境和训练,造成了妮娜“太完美了,就是太软弱”。

影片中的芭蕾舞导演给妮娜留的第一份家庭作业,是让她“回家触摸自己”。怂恿她接近自己的隐私部分,体验隐秘的激情和快乐。他自己也没有忘掉去诱惑这位看上去的“圣女”,他的手段无理而残忍:先是侵犯,继而丢弃:“我这是在诱惑你,我需要你诱惑我”,诱惑世界,在全世界面前作出诱惑的样子。她始终感到自己身边有一位竞争对手,从先前的贝丝到后来的莉莉,这让她非常没有安全感。在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人最容易产生幻觉。

本来是舞台双重角色的需要,现在变成了现实中的双重生活,继而演变为头脑与现实的双重分裂。影片中最令人称奇的部分,是某些细节看上去像是真实发生的,所采取的人物视角,然而观众会发现,它们只是妮娜臆想出来的——她与莉莉在床上的那场戏;她看见导演与别的女性在翻云覆雨,以及结尾部分她在化妆室杀掉莉莉。她不仅在现实中提取邪恶的力量,也在想象中提取它们。反过来,这样的幻觉,表明“恶”的力量正在妮娜身上长成,她越是接近角色的要求,她的意识与人性就一步步堕入深渊。当她在舞台上最终成功地演绎黑天鹅,她的身上开始长出黑色的羽毛。这羽毛逐渐覆盖了她的全身。

与波兰斯基电影中的人物不同,妮娜意味着某种双重性格,她不是幻想狂,她能够将那些幻影控制在某个限度之内,将恶控制在某种需要之内,在善与恶之间维持了一种平衡。甚至只有在跳完黑天鹅之后,她才能够成功地演绎了白天鹅这个角色。这个黑天鹅于是也成了完美的善行不可忽略的伴侣,是它促成和释放了完美和完整的善。没有黑天鹅作为前提或条件,白天鹅则是残缺和苍白的,就像这个地球只有白昼没有黑夜。对于妮娜来说,深入到黑天鹅的邪恶与激情,是她艺术上的成功,也是她个人的成熟。黑天鹅意味着她晚到的成年礼上的嘉宾。

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这部影片比波兰斯基要“白”一点的原因。那些阴暗错乱的因素,在这里是创造性的源泉,是力量的象征,是前进的伴侣和动力,而非仅仅是一种消极、无能或破坏性的力量。这部电影中的想法,甚至有些黑格尔了,此公认为“恶”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动力。

阿罗诺夫斯基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部《双重人格》,诞生于1846年,其中的主人公戈利亚德是所有这些“现代分裂症病患者”的先驱。在他那个年代,弗洛伊德还没有诞生,进行这样的探索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在他那个年代,这并不为人们所理解。俄罗斯重要的批评家别林斯基这样批评这部小说:“幻想的东西只能发生在疯人院,而不应当发生在文学中,这是医生而不是诗人应当管的事。”在某种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弗洛伊德的先驱,他用文学的语言,生动有力地描绘了多重人格以及人的意识的分裂,预言般地开启了下一个时代。

小说里这名陷入错觉的九品文官戈利亚德,被认为是“集‘圣母玛利亚的理想’与‘所多玛的理想’与一身”*。很可能,创作者采取之所以要采取某些幻想的形式,是因为真理并不那么容易地别人所接受,所谓需要佯缪的、看上去混乱的和不可理喻的形式。迄今人们对于人性及人们意识中的黑暗晦涩,也许仍然认识不够。

*《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臧忠伦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3页。

 
   (发于2011-03-05)  

话题:



0

推荐

崔卫平

崔卫平

10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小时候浑浑噩噩 上课做小动作 老师讲课听不懂 考试勉强及格 被文化革命的飓风 一举刮到大街上 看大字报 听别人议论 观看战斗表演 从此对这个世界有了兴趣 觉得那是一个变化莫测 日新月异的场所 经常会有神奇的东西出现 不记得路是因为 道路这种东西 不是停留在那里 而是会自动生长 自动延展的 下次遇见它的时候 它就朝别的方向转过去了 记了也没用 观看变换的世界 也参与它的变换 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最喜欢的小说有《老实人》 做人做公民的榜样是伏尔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