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09年12月07日 12:06

你一定要知道狄德罗

一  

有一本小书,译成中文区区100来页,曾经在两对伟大的心灵之间传递、撞击,见证了他们的卓越眼光和友谊。这就是法国启蒙时代作家狄德罗(1713—1784年)的小说《拉摩的侄儿》。

该书几易其稿,但是作者生前并没有出版。一直到1804年,狄德罗逝世二十年之后,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1759——1805,与歌德构成十八世纪德国文学的双子星座),对挚友歌德说自己手上有一份狄德罗的手稿。歌德闻后大喜,亲自将其译成德文。席勒在临...

阅读全文>>
2009年12月07日 12:05

乱花迷眼的文化现代性

乱花迷眼的文化现代性

一   

一个人有其出生、成长、到老年到死亡的过程,这是一件线性的、无可逆转的事情。拿这个眼光来看待历史,觉得历史同样也是一个朝向前方、不可回车的过程,却只是不太久远的事情,是在“现代性”(modernity)这个概念被构筑出来之后。这个词被热烈地谈起和广泛地接受,不超过一百五十年。

“moden”这个词,旨在突出强调“最近”、“当下”出现的东西,认为它们更加富有意义,即在时间的轴线上越是稍后的...

阅读全文>>
2009年09月07日 10:19

需要一个低版本的人性观

崔老师你好:

前一封关于付成励那个电邮收到了吧。hotmail总是让不放心。你关于海子的《变乱之歌》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诗歌,它本身就有种“不可谈性”;通过诗歌文本来谈,这对几乎没有“诗歌经验”的读者(包括我),阅读是有一定困难的。我还有个问题,什么是‘内心的黑暗’。

我以前理解的‘内心的黑暗’,似乎等同于‘阴暗’、‘邪恶’、和人的暴力、破坏性联系在一起。看了《变乱之歌》后,我忽然意识到,你写到的‘内心的黑...

阅读全文>>
2009年08月31日 10:02

人性中的荒野

一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影片《现代启示录》,一方面为其紧张残酷的战争场面、强烈的音响效果所震撼,另一方面也看得疑疑惑惑,觉得丛林中的那个恐怖的统治者(马龙·白兰度饰演),是那样怪异、生冷,怎么一个现代人就落到了丛林当中?甘于与豺狼虎豹为伍?那些脸上涂着油彩、手中拿着梭镖的土著居民是怎么回事?

后来得知影片是从小说《黑暗的心》中改编而来,其基本叙事动力和框架都来自于该小说。小说作者约瑟夫·康才拉德(...



阅读全文>>
2009年08月19日 10:52

变乱之歌

暑假使得我蛰居乡下,集中精力思考一些问题,写出平时想写而无暇完成的文章,上篇《天使的倾斜》便是。针对其中的观点,有读者斯鹤来信说:“为什么我们身上的自然品德,比如善良、同情,是最为美好的东西,却有可能发展为一种暴力?”这个问题提到好!我在下面将进一步作答。读者书梦也来信,表达自己对于人性长久的思索与困惑:“人到底要成为什么?人的未来是什么?是在市场经济里一个个吃的胖胖的,在权力里养得大大的吗?...

阅读全文>>
2009年08月07日 16:39

欧洲精神

欧洲精神

书名为《欧洲精神》[1],其讨论对却主要集中在三位东欧思想家身上,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分别是来自波兰的诗人切斯洛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2004)、捷克的哲学家扬·帕托斯卡(Jan Patocka 1909-1977)和匈牙利的政治学家伊斯特万·毕波(István Bibó,1911-1979)。难道是这些人们,更加能够代表欧洲精神中最为重要的那些方面?他们关于欧洲的论述,如何更加中肯和更有权威?

诗人米沃什在中国有着广泛...

阅读全文>>
2009年07月15日 09:41

暑假推荐三本书

受某杂志的邀请,给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分别推荐三本书,想了一想,结果如此: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推荐给中学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推荐给大学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玛卓夫兄弟》,推荐给研究生。

阅读全文>>
2009年07月09日 11:45

去掉恐惧,做和平的使者

去年(2008年)8月下旬,应该是8月24日或25日,我与一干人乘坐大巴,来到新疆中西部的库车县。抵达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临下车前向导反复叮咛,在这个地方不要“单独行动”,“千万千万”。

尽管此前一路上遇到打开书包检查的现象,但是像这么严肃的叮咛,还是第一次见到。我的好奇心被适时地激发出来。认真想了想,仿佛此地不久前有什么事情,但是不敢确定。

晚饭后来到旅馆附近的网吧。一查,果然,在8月10日这天凌晨(仅仅半个月...

阅读全文>>
2009年05月13日 09:48

独立的、面向观众的电影批评

推荐土豆版的南京南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1rD-Y58sP4/

比较起广大看电影的人,做电影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从前,他们在一个系统内部,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都认识,至少是十分面熟。这些人大抵受过电影方面的专业训练,拥有比一般人多得多的专业知识,他们互相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运用这个圈子中的行话,也传播着其中的各种佳话。他们衣食无忧,甚至比起旁人还要优越一些,那是因为存在着一个国家的电影体制。这...

阅读全文>>
2009年05月13日 09:47

我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渊源

有关“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一些渊源。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建立,我可能是最早的倡议者之一。我自己早已将这件事情忘记了,后来有网友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网站上,居然查到了这份东西又发给我。

其中我是这样提出诉求的:

“尊敬的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及各位负责同志,我诚恳地请求你们,为历史也为未来,为南京人民、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做两件事:

一、在南京选择适当的地点,建立三十万受难同胞的纪念馆,在馆...

阅读全文>>
2009年05月13日 09:46

战争引发的人性思考

一    《南京!南京!》采用了一个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他身为1937年底入侵南京的日本军队一员,目睹大屠杀的残酷之后感到难以承受,最后放走了两名被俘的中国人,拔枪自杀。这被解释为他人性的表现。“我们能不能把日本人当人来看?”导演陆川这样问道。如此处理引发争议是非常自然的,它不同于此前影片中对于日本军人的处理。

但是影片本身做得缺少说服力。在入侵军那样一种疯狂高涨(也有恐惧)的气氛之中,一个士兵如何做到冷...

阅读全文>>
2009年05月05日 11:10

《南京南京》谁在抵抗?救赎谁?

需要进一步追问《南京南京》这部影片中,是谁在抵抗?救赎谁?

是那些平民在“抵抗”。对于陆剑雄(刘烨扮演)与妓女小江(江一燕扮演)这些普通人,观众既不知道他们的来历,也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动机,只知道面对受死与受辱时,他们需要做到慷慨决绝、义无反顾,不能有一丝一毫人性的软弱,不能有一丝一毫对于生命与这个世界的留恋,“人性”的空间不是给他们准备的。(看来地震中的范美忠是说对了。)

在拿平民作大面积牺牲这一点...

阅读全文>>
2009年05月05日 11:04

荒腔走板的《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是一部离奇古怪的影片。其荒腔走板的程度,超出了我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语言。也就是说,它更像是一部电影习作,而不是能够拿到观众面前的成熟影片。目前更多的讨论停留在这部影片的意识形态方面,还是需要回到影片本身,看看它自己是怎么提供的。

暂且称它为一部失忆的影片。这不是指它与当时历史的某种关系,而是指——在该片本身135分钟的长度之内,它再三忘掉了自己曾经说过什么,好像之前发生的是另外一些事情,显得...

阅读全文>>
2009年04月15日 12:09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摄影师

伊扎克先生今天下午在北京电影学院做讲座,就是那位在《杀人短片》中,使用了特制的滤光镜,绿色的,大约有600个,分别用在特写镜头、中景镜头和双人镜头等不同场合,以便形成那个城市是“肮脏的、悲伤的、空洞的”(基氏语)的印象。

为了向这位电影大师致敬,特贴上一篇长文中的一个片段,关于基氏早期的一个纪录片,片名叫做《一名传达室门卫看世界》。

这个片名在我们这里听上去,像是一则关于底层小人物的悲哀故事。的确,这...

阅读全文>>
2009年04月15日 12:08

村民影像与社区影像

2009年3月20日至27日,第四届“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在云南图书馆内举行,四个展厅同时上映不同的影片。这个两年一度的影像展,为当今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纪录片影像展示平台。这届影展不仅汇聚了两年之内纪录片作者们的最新成果,而且还特别提供“村民影像”、“社区影像”、“人类学影像”(包括东南亚)展映。鉴于许多作品都将目光放在了中国广大的乡村社会,影展的举办者特地开办了一场“纪录影像与乡村社会”的讨论,为期一天,...

阅读全文>>
2009年04月15日 12:07

清明

怎么呼唤你们

睡在废墟中的孩子

你们的名字

随着你们的身躯

一起消逝

今天

你们手拉手

回来吧

每一缕阳光

都为你们指路

阅读全文>>
2009年04月15日 12:04

1988:我思想的起点

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造成的外部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它各方面的修复很快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就像我们从农村插队回到城里上大学,像许多流离失所的家庭重新团聚,像很多人开始他们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生活,这些都是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可以做到的事。

但是,人们在精神上留下的创伤毒素却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所能够清除的。这涉及到一个反身自省的过程,一个从内部拔除、脱水的过程,它是每一个人自己的工作,即使一个时代...

阅读全文>>
2009年04月15日 12:02

布拉格的电影节

电影节主席伊格(Igor)先生是一位塞尔维亚人,生得高大威猛,说话与神情却十分温和。早几年与妻子合作拍过几部纪录片,提起这几部片子,伊格先生甚至有些腼腆,认为它们拍得不够好。在自己继续拍纪录片与组织纪录片电影节之间,他认真做了选择,最后还是更加宁愿给别人搭建平台,让别的同行们拍的片子能够与观众交流,当然也是让同行们之间的互相交流。

电影节的名称为“one world”直译为“同一个世界”,就像咱们奥运会口号的前...

阅读全文>>
2009年04月15日 11:44

人既有尊严与爱,又邪恶(组图)

人既有尊严与爱,又邪恶(组图)

《朗读者》    《浪潮》

2008年出品的两部有关纳粹德国的影片《朗读者》与《浪潮》,体现了战后德国两代人对于纳粹灾难的反思,非常值得一看。在《朗读者》中扮演女主角的演员凯特·温斯莱特,因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这部思想性非常强的影片,能够问鼎商业主导的奥斯卡,实属非常不容易,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它确实很棒。导演斯蒂芬·戴得利2002年执导过那部有关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影片...

阅读全文>>
2009年04月15日 11:40

电影节归电影节 《梅兰芳》归《《梅兰芳》

一家媒体谈到刚刚闭幕的柏林电影节,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颗粒无收”,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2007年该电影节上《图雅的婚事》能够赢得金熊奖?为什么2008年同一个地点场合王小帅的《左右》能够抱得银熊归?而无论如何,“《梅兰芳》都要比之前两部影片有份量”。这种看法或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今后诸如此类的困惑恐怕还会一再出现,因此需要谈几句。

首先,电影节这种东西,虽然其中也有若干“竞赛单元”之内,但是最终挑选...

阅读全文>>